“泛舟”大河

时间:2023-08-09 14:56:23来源:大众网

我们常讲,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,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。为什么这么讲?

首先,黄河是一条神秘的大河。


(资料图片)

这条大河流程长,全长5464公里,是我国第二长河;流域面积大,近80万平方公里;流经地形复杂,横跨青藏高原、内蒙古高原、黄土高原、华北平原等地貌单元;历史悠久,在很久远的时候,就有我们的先人在此刀耕火种,创造了灿烂的文明。

至于河从何起?则多来自猜想。

比如,大诗人李白是这么认为的——

“黄河之水天上来,奔流到海不复回。”

“黄河西来决昆仑,咆哮万里触龙门。”

诗人温庭筠则感觉——

“黄河怒浪连天来,大响谹谹如殷雷。”

刘禹锡也认为——

“九曲黄河万里沙,浪淘风簸自天涯!”

古代的人一直认为黄河之水来自天上,来自仙山。《穆天子传》记载了周天子西去昆仑仙山拜会西王母的故事;汉武帝时期黄河决口,大臣田蚡上书汉武帝说“江河之决皆天事”。

从古籍《尔雅》《山海经》《尚书》《水经注》到《河源志》,从罗布泊、星宿海到约古宗列,从元世祖忽必烈、清圣祖康熙,一直到现在,我们不停地在探寻黄河的源头。通过现代科技手段,我们现在知道了黄河之水源自哪里。但文化上的黄河源头之争,至今仍然还在继续。

黄河源头之争,既是一项地理标志的争论,也是一场持久的文化争论,反映的是中华民族饮水思源的古朴思想和追根溯源、认祖追宗的文化追求。

其次,黄河是一条福祸相依的大河。

奔腾不息的黄河哺育了华夏民族,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,同样也给两岸百姓带来了深重灾难。

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,流经黄土高原,冲出高山、峡谷,穿过华北平原,最终汇入大海,在沿岸形成大片的肥沃土地,例如河套平原、汾渭平原、华北平原等。但历史上黄河下游三年两决口、百年一改道也是事实。从先秦到解放前的2500多年间,下游共决溢1590多次、改道26次。1855年,黄河在兰考铜瓦箱决口,夺大清河入渤海,形成了现行河道。

在北达天津、南抵江淮这个扇形黄泛淤积平原,遍布着禹河故道、两汉故道、北宋故道、南宋故道和明清故道。据黄委会统计的数据,五代和宋朝时期,黄河平均每年水灾2.4次。金朝数十年间,黄河在下游频繁决口,主河道迁徙不定。元代的88年中,有记载的黄河改道3次。明朝黄河下游泛滥更为频繁,主河道“靡有定向”。

众多的黄河故道,反映的是黄河流域历史的沧桑和中华民族的倔强与生生不息。

从鲧的堵,到大禹的疏,再到王景的疏河道、固堤防、开水门,贾鲁的疏浚堵结合,还有后来潘季驯的束水攻沙,关于黄河治理的方法,一直在争论中进行着不懈的探索。

再次,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根脉之河。

早在上古时期,炎黄二帝的传说就产生于此。从夏商周到北宋,除南北朝短暂的一段时期,不停更迭的朝代都发端、发展或定都于黄河流域。这里是争霸热土、会盟圣地。

道家、儒家、兵家、法家等诸子百家思想多在此流域萌生,诞生了“四大发明”和《诗经》《老子》《史记》等经典著作。

中华文明早期的很多原始遗址,都分布在黄河流域,如裴李岗、大地湾、仰韶、马家窑、大汶口、龙山、陶寺、二里头等文化遗址,确证我们的祖先在远古就与黄河相生相伴,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主体。

伏羲画卦,一画开天,炎帝、黄帝与蚩尤持续大规模的鏖战,尧舜禹禅让等传说典故,都发生在这个流域。

早期中华先民部族的图腾,无论是龙还是凤,都有着黄河的印记。

发现于阴山的岩画,发现于安阳的甲骨文,发现于陕西的钟鼎彝铭等,都是黄河流域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。

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史,以农耕文化为主,又长期与游牧文化碰撞、交流,农耕和游牧两大生产生活生存方式,在黄河流域不断融合。发达的农耕文明,是影响黄河中上游生态的重要原因。黄土高原生态好坏,直接关联着进入黄河的泥沙量和下游河道的安危。

在与黄河相生相杀、生死相依的历史中,人们明白了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,总结出生存、发展与创新的关系,形成了自强不息、坚韧不屈、开放包容、融合超越的黄河精神和家国情怀。

新中国成立后,毛泽东十分关注中国历史文化和黄河的安澜,提出“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,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”“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”。沿岸群众在党的领导下,以防为主、防治结合,让桀骜不驯的黄河安澜流淌了70余年。

2019年9月,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,要共同抓好黄河大保护,协同推进黄河大治理,改善人民群众生活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,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。

从“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”到“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”,这是治国理政的思想延续,更是文化自信的延续。

一条大河,让我们看到了美好生活的光明图景;一条大河,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未来!

关键词:

相关资讯
热门频道